能力不夠,用什么去填充?
文/田韻玲 新精英生涯規(guī)劃師
87年雙子女,高中畢業(yè)后留學日本。
為了多接觸人做著IT運營,為了理想教著美妝。
1周健身5次,1年讀書100本。身體和心,總得有一個在路上。
每次坐蹦蹦(三輪小車車~),我都會優(yōu)先選擇由婦女駕駛的來坐。因為我覺得一個女人風吹日曬地做這行很辛苦。
某日剛出地鐵口,看到每次都坐的那輛蹦蹦的大姐在哭,哭得很傷心的那種大哭...于是我趕緊過去問,“大姐你怎么了?”
于是大姐開始語無倫次的說,“那男的說我擋著他路了,搶他的生意了,一直罵我,他這樣還是男的嗎(此處省略5000字)”
她就這樣一直不停地抱怨了5分鐘...本想安慰她,替她想一些解決辦法,但是我默默地走開了...
因為,她只是在發(fā)泄情緒而已。我寶貴的生命,想用來幫助她,但卻不想用來陪她發(fā)泄情緒。
如果,她有一定的協(xié)調能力,那么她可以安排好身邊這幾輛蹦蹦用怎么樣一個規(guī)則來決定誰先接活兒。
如果,她有一定的溝通能力,在矛盾發(fā)生以后,她可以跟對方溝通和交流,說不定還能不打不相識地交上朋友,以后做生意相互照應。
但是,能力不夠,于是只能用情緒去填充所發(fā)生的問題。
最可怕的,是她除了發(fā)泄情緒,什么都沒在做。沒有開始想解決方案,也沒有去想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問題。
類似問題,每個人在職場上都一定都遭遇過,不論是作為主角還是作為觀眾。
遇到某件事,覺得自己委屈難受,情緒上來了,發(fā)泄一通。
毛問題都解決不了...然后下次再遇到同樣的問題,離成長的路越來越遠。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去提高自己的能力,讓自己能夠處理越來越多的問題?
首先,時刻保持高度的自省,從自己身上找問題。
日本著名的女經濟學家/作家勝間和代女士,曾經在辦公桌上貼了一張A4紙,上面寫著,“不抱怨,不憤怒,不嫉妒”。
問題發(fā)生了,如果不學會控制自己的大腦,馬上就開始抱怨環(huán)境,對別人憤怒,嫉妒比我們做得好的,那么我們永遠只能是情緒的努力。
保持高度的自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一句,“這件事情上,我哪里沒有做好呢?”
其次,區(qū)分開技能和能力。
技能是通過刻意的練習來練成的。比如,開車,畫PPT,說英語。
能力是指人順利地完成某種活動的心理特性。比如,觀察力,判斷力,想象力,組織力。
看了10本“如何提高判斷力”的書,不代表判斷力就高了。組織了10場活動,不代表組織能力就提高了。
因為技能的提高,多數(shù)是基于時間的積累,通過練習次數(shù)的累積,更多的是在行動上。但是能力的提高更加復雜,僅僅行動是不夠的,需要在行動過后,更多的分析,思考和改進。
我們可以把提高能力分成無數(shù)個行動單位,對于每一個行動單位,采取PDCA的方法來檢查自己的完成情況,提高下一次的完成質量。
P(Plan)-計劃要做什么
D(Do)-行動
C(Check)-檢查和反思已完成的行動
A(Action)-實施經過反思,經過提高后的升級版行動
無數(shù)次的針對同一能力實行PDCA,一定會對提高該能力有幫助。
最后,多樹立榜樣,向他們學習。
自己悶頭想怎么做是一方面,跟著榜樣做,更加直接和有效。
不過,這個比PDCA要難得多。因為,要一個人從心底里謙虛,其實是無比艱難的事情。
結尾說另一個故事吧,跟開篇故事截然相反。
某位朋友就職于一家世界頂級的投行,有天在衛(wèi)生間聽到隔壁間的女孩在哭。
她說,我在心里對那位女孩說,“相信你,10分鐘后,又會優(yōu)雅淡定地出現(xiàn)在辦公室。”
都是人,沒有情緒是不可能的,不適當發(fā)泄下情緒的話會憋死的嘛。
只是,我們得明白,情緒,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
雖然很難,但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