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一夢,“北大屠夫”陸步軒重操舊業(yè)帶給我們什么樣的生涯啟示?
在西安市長安區(qū)檔案館干了12年的公職后,“北大才子”陸步軒最近選擇了辭職,重操舊業(yè),干起了12年之前的職業(yè):屠夫。
在西安市長安區(qū)檔案館干了12年的公職后,“北大才子”陸步軒最近選擇了辭職,重操舊業(yè),干起了12年之前的職業(yè):屠夫。
關于陸步軒的故事,從公開的媒體報道中,一般都包含如下信息:
1989年從北大中文系漢語言學專業(yè)畢業(yè),回鄉(xiāng)工作,單位是計經委,但沒編制沒房子,因此被迫下海,但均接連失敗,又做了4年的職業(yè)賭徒。
1996年與前妻離婚。
2000年前后,在現(xiàn)任妻子的提議下,為了生計,陸步軒開始了門檻低、收效快的擺攤賣肉生涯。
2003年,北大才子賣肉事件被華商報曝光。
2004年,38歲的他,在政府的安排下,陸步軒選擇進入西安市長安區(qū)檔案館,從事年鑒和地方志編輯工作。
2016年,50歲的他,辭去公職,重新下海,和北大校友陳生一起賣肉。
在2004年到2016年的這12年間,陸步軒的身份雖然變成了公職人員,但其實他一直心系賣肉。2004年進入檔案館工作后,他將肉鋪交妻子打理,直到2010年關門。2008年,陸步軒認識了同是北大校友、也經營著豬肉生意的陳生。2009年,兩人聯(lián)合創(chuàng)辦了“屠夫學校”。
寥寥數(shù)語,勾勒出陸步軒50年的生涯路徑圖。我試著站在生涯規(guī)劃的角度去剖析陸步軒的故事,他帶給我哪些啟發(fā)?
1.生活有時真的很操蛋,但我們不應該放棄努力
在新出版的《北大屠夫》之前,陸步軒2005年的時候還寫過一本書,叫《屠夫看世界》,從這本書書中,我了解到,在成為屠夫之前,他的生涯基本上是這樣的:畢業(yè)后被分配到計經委,遭遇很多不公正待遇,后來從一個企業(yè)借調人員到創(chuàng)辦實體而“分流”;政企脫鉤,在絕大部分分流人員紛紛“回流”的時候,又因創(chuàng)辦實體表現(xiàn)突出而成為實體的骨干,最終被留在了實體;項目的失誤與資金的匱乏又使實體陷入困頓,甚至連生活也失去了著落,期間又遭遇家庭變故,婚姻不幸。
不公正的待遇與諸事的不順心,猶如疾風暴雨般向我襲來,使我的心一下子涼到了冰點,前途茫茫,看不到希望,日子失去了奔頭。心緒很壞,我常常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酗酒、打牌、逛街,過一種自由散漫的生活。
他在書中如是描述當時的心境。這種心境一直伴隨他好多年,直到后來遇到現(xiàn)任妻子,在現(xiàn)任妻子的建議下,為了生計,開始了門檻低、收效快的擺攤賣肉生涯。
縱觀陸步軒的遭遇,有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的原因,但是,我想說的是,從書中的描述來看,陸步軒真算不上一個內心強大、生活積極樂觀的人,是,人生在世,我們總會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生活很多時候會很操蛋,但同樣是面對操蛋的生活,有些人選擇積極面對,有人的人選擇消極應對,陸步軒選擇了后者,個人認為,這才是導致他一步步淪為屠夫的關鍵原因。這讓我想起褚時健的故事,他老人家的所遭遇的不公和不順心應該比陸步軒更甚,可是,盡管遭遇牢獄之災,他并沒有選擇自暴自棄,而是積極面對,絕地反擊,出獄后,已經70余歲高齡,他選擇重新開始,從而有了現(xiàn)在名揚天下的“褚橙”。沒有誰能打敗我們,如果有,那只有我們自己,只要我們自己選擇繼續(xù)努力,不放棄,生活總還有希望。
2.讀大學,念中文,其實并不是他的真愛
開始,看到陸步軒辭公職重新賣肉的新聞,我一直覺得很難理解,陸步軒讀北大,念中文,應該是很愛這個專業(yè)的,而且,在自己38歲的時候,他才好不容易有機會干了自己喜歡的工作,成為一個編輯,按常理,他應該會很珍惜這樣的機會,在這個崗位上做出一番成就,實現(xiàn)他的抱負,為什么干了12年又辭職呢?后來,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我明白了,其實,學中文,干編輯,并不是他最喜歡的。
如果我不上大學,做我最喜歡做的廚師,到了現(xiàn)在,至少是五星級飯店的廚師,也有可能自己出來干,開飯店,連鎖的,早就是千萬富翁了……那么我的經濟基礎比目前要好。
這是陸步軒的原話(源自“北大“屠夫”陸步軒的矛盾人生”)。原來,他真正喜歡的職業(yè)是廚師,廚師的愛好,陸步軒一直保持著,早午飯在長安區(qū)區(qū)政府的食堂吃,晚上回家后一頭扎進廚房,他每天琢磨做菜燒飯,幾乎不重樣,可見,他是真的愛廚師這個職業(yè),哪怕沒有帶給他任何利益回報,他仍然深愛著。而對于檔案館的這份工作,其實,只是在傳統(tǒng)的就業(yè)觀念下,社會及他自己覺得應該做的一份工作,是啊,上大學,念中文,畢業(yè)后難道不應該去做一份和文字相關的工作嗎?難不成還去做廚師?陸步軒的選擇在那個年代既合情又合理,但,那終究只是一份應該去做的工作,而不是內心真正想做的工作,他只是因為讀了大學,念了中文,所以社會和他自己覺得從事這樣一份工作才是他理所應當?shù)倪x擇,但其實他并不愛讀書和文章,甚至有些恨。1989年北大畢業(yè)至今,他只看了不到五本書,因為工作繁忙,也因為“深受讀書之害”,“讀書把我讀成一個書呆子,所以就比較有意識地避開它。”其實,在我看來這些不過是個借口罷了,如果真愛,他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做,比如廚師,他就把自己的廚房當成實驗室。
更大膽地說一句,他當年選擇上北大,念中文,或許本身就是個錯誤的選擇!如果他不上北大,不學中文,至少可能沒有現(xiàn)在的那么多糾結,比現(xiàn)在過得開心。可是人生沒有如果,只有結果,歷經12年,最終結果,他明白了,在檔案館做編輯,和文字打交道,其實,只是應該做的一份工作,而不是必須做的工作,所以,在這個時候選擇放棄,其實是個正確的選擇,只是,這個選擇所花費的時間太長了,我們的職業(yè)生涯有幾個12年啊!
3.路徑依賴真的很可怕,如果可以,請務必謹慎選擇我們的第一份職業(yè)
路徑依賴又稱路徑依賴性,本意是指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有類似于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還是“壞”)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并讓你輕易走不出去。
最典型的例子是鐵軌間距:現(xiàn)代鐵路兩條鐵軌之間的標準距離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終其原因是因為古羅馬牽引一輛戰(zhàn)車的兩匹馬屁股的寬度(如果想了解詳情請自行問度娘)。
陸步軒的真正意義上的職業(yè)生涯應該是從賣肉開始的,之前的計經委、鄉(xiāng)村社教、開公司、搞裝潢都是短暫的職業(yè),因為干上了賣肉營生,所以即便是當初的被動選擇也好,還是現(xiàn)在的主動選擇也罷,他始終沒有離開賣肉這個行業(yè)。新精英生涯>>>
這讓我想起之前的一個同事,年齡略長我?guī)讱q,在我們公司做一名普通的生產操作工人,當時,我想從內部選拔一位工藝員,這才從別的同事口中知曉他是個大學生,當時很驚訝,從人力資源部調出他的簡歷,才知曉他是某211大學畢業(yè)的本科生,專業(yè)是國際貿易,畢業(yè)后在就業(yè)時不是十分順利,之后干脆自己開了個小店,但干了幾年沒多大起色,關店大吉后重返職場,在其他的工廠干過幾年操作工,然后來到我們公司,依然還是做操作工。我當時問他愿不愿意做工藝員,沒想到他卻拒絕了,理由竟然是工人是計件工作,事情做完就可以下班,而工藝員是計時工作,得上下班準點打卡。我一時無語,但我最終還是尊重他自己的選擇,繼續(xù)做一個計件的生產操作工人,他已經習慣了這種操作工人的生活。
我沒有看不起生產操作工和屠夫的價值,也沒有覺得這兩份職業(yè)的低賤,但我想問的是,除卻職業(yè)慣性,假如可以重新選擇,你們真的愿意以這份工作作為自己職業(yè)生涯的起點嗎?